English

卞之琳先生追思会暨学术讨论会在社科院外文所举行

2000-12-13 来源:中华读书报 丰书 我有话说

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、我国杰出诗人、翻译家、文学评论家卞之琳先生于2000年12月2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,享年90岁。

卞之琳先生祖籍江苏溧水,1910年12月8日出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。1933年从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为《大公报》文艺版自由译稿,并翻译了纪德的《赝币制造者》、《新的粮食》和《窄门》以及贡思当的《阿道尔夫》。

卞之琳先生是我国当代重要诗人。他进北大英文系就读后不久就用笔名在《华北日报副刊》发表新诗和译诗。他的诗作受到徐志摩和沈从文的赞赏和奖掖。他先后出版诗集《三秋草》(1933)、《鱼目集》(1935)、《汉园集》(1936,与李广田、何其芳的合集)、《十年诗草》(1942)和声援抗美援朝的《翻一个浪头》(1952)。1979年,卞之琳先生将1930年至1958年写的新诗编成《雕虫纪历》,收有诗作101首。《雕虫纪历》是我国20世纪诗歌史上备受瞩目的一部诗集,有的短诗(如《断章》)更是脍炙人口的杰作。卞先生的新诗精致隽永,虽受英国浪漫派和法国象征派的影响,但节制含蓄,究其根本,来源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。他的关于新诗格律的精辟见解大大丰富了新诗理论。

卞之琳先生还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。早在1936年,他的翻译文集《西窗集》就为当时的文学青年竞相阅读,传诵一时。解放后,他试用“顿”的方法把英语素体诗移植到汉语中来,他译的《哈姆雷特》曾被用来给英语电影《王子复仇记》配音,取得极佳效果。卞先生一再强调,莎士比亚的剧作不能以一种或两种译本一统天下,应提倡“多色多样,齐头并进”。他翻莎士比亚时字斟句酌,处处推敲,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“使出了全身解数”。他的《莎士比亚悲剧四种》(1988)代表了我国莎士比亚翻译的最高成就。

1979年,他撰文评述“现代主义”与传统、现实主义、形式主义和现代性的关系,这对当时评价现代派文学具有指导意义。80年代初,他先后出版《布莱希特戏剧印象记》(修订版)、杂类散文《沧桑集》、小说片断《山山水水》和《人与诗:忆旧说新》等著作。

在“五四”以来的新诗人中,卞之琳的作品数量少,影响不算深远,称不上是大家。但他少而能精,名篇颇多,可说是一名家。作为20世纪中国的现代诗人,他不够显赫,却含蓄着独特的光辉。

(丰书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